首頁
回到衛教專區

兒童氣質與教育

  處於今天這種科技發達,生活節奏快速,生存競爭激烈的社會,一個孩子要長大成人至於獨立,所需的時間更長,所需仰賴父母的也更多,而父母在應付各種生活壓力之外,能分給孩子的時間卻更少了,尤其是父母同時都有工作的話。另外,小家庭制度的盛行,也讓不少父母不易得到支援。在這種情況下,父母想要做好教育子女的工作,必需在一開始就學得正確的態度與有效的方式。教育子女成功的因素很多,在本科的臨床經驗中,覺得較具影響力的包括:
1.父母情緒穩定,人格成熟仍是最重要的。就像兒童心理專業人員常半嚴肅半玩笑的看法:「養孩子應該要先取得資格執照。」
2.對一般的兒童身心發展要有基本的認識,知道孩子的表現是屬於正常的,還是需要請教專業人員的,還是自己需調整不合理的觀念。
3.了解一般的兒童行為,情緒的處理技巧。包括不適當的行為處理技巧,及如何養成良好的習慣。
4.懂得「因材施教」的觀念,如果說把教養孩子比喻為藝術家在精心雕刻,若對材料不瞭解,有可能即使他手 藝高明,也難把它的潛力及最美的一面呈現出來,而自己也不免有挫折感,所以了解孩子的「材」是相當重要的。在過去談到「因材施教」,多半令人想到智力高低,或是身體強健與否,但在臨床經驗中,我們發覺父母在教養子女時,對另一「材」--氣質(即相當於「個性」)的了解更具重要性,尤其是在孩子小的時候,本文將初步介紹「氣質」的概念。
  當初引 起有關人員對「氣質」(Temperamet)感到興趣的現象有三:
1.很早以前,大部分的父母及兒科醫護人員,或其它和孩子有密切接觸的人員,都發現到孩子的個性的確天生各有不同,細心一點的人,甚至在嬰兒剛出生的頭幾個星期就察覺出孩子獨特的一些反應方式,如有些嬰兒餓了或不舒服會大叫大哭嚇壞人,有些卻只是嗯啊兩聲或不安而已,斯斯文文的;另外,同一父母所生所養的兄弟姊妹,也是各有特性,這些是無法單以教養方式或兒童發展學來說明的。
2.四、五十年前,大部份的兒童心理工作人員都比較注意「環境」對孩子的影響,認為孩子像一張白紙,日後的人格、心理發展如何,完全視父母的態度而定,但在臨床經驗裏,我們發現雖然父母的態度對孩子的影響的確很大,可是有一些問題孩子的父母實際上是相當好的父母,而有些嚴重問題的父母、破碎的家庭、及具重大社會障礙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卻是一直朝正常健康的方向發展。再者,同樣的父母教養方式下,孩子所受的影響並不一定,甚至可能有相反的反應,這些,到底是什麼因素在影響?
3.孩子的問題中,從簡單的行為問題,到問題青少年到精神分裂病,並無法每一個案都確定找出是父母那些特定教養方式態度所引起的,甚至也曾發現一個極端反社會的年輕人,他的父母實際上是相當溫和、退讓的人;所以,把過多的責任及指責效在父母身上,似乎並不合理,再加上父母們常是對孩子即使小小的行為問題,也會引起相當大的內疚、不安,在這種情緒下,難以保持情緒平穩,也會影響到他們的判斷力、耐心及處理孩子問題的信心,反而有不良的影響。
  基於以上的理由,兒科醫師及兒童精神科醫師開始有計畫的長期研究:除了環境因素外,孩子天生的特質是否存在?及它對孩子的發展有何影響。
  在國外,最早是由Thomas和Chess所領導的研究小組,以客觀、系統化的方式,對正常懷孕生產的新生兒進行有關的長期追?研究,即是有名的「紐約縱貫式研」(New York Longitudinal Study簡稱NYLS),該研究始於一九五六年,至今仍在繼續進行。他們已證實:氣質-一個人與生俱來對內在、外在刺激的獨特行為反應方式-的確從嬰兒期就明顯的表現出來;它會受到一些環境、年齡等因素的影響,但直至成人階段都算是相當穩定。它會影響到嬰幼兒和父母親情的建立,日後進入團體如幼稚園、學校的人際關係及學習效果,甚至也是決定嬰幼兒和學齡期是否容易產生行為問題的重要因素之一。有關我們台灣嬰幼兒及兒童的氣質研究,已於一九七五年由台大兒童心心理衛生中心及馬偕、國泰的兒科醫師共同開始,本科亦於去年開始積極進行,目前對我國嬰幼兒氣質特徵也了解得更多了。
  氣質是由下列各自獨立的九個行為項目構成:
1.活動量(activity level):指孩子整天的活動中(包括睡眠),其動作的多少及快慢。活動量大的孩子動作多、快,活動量小的孩子則相反。
2.規律性(rhythmicity):指孩子的生理機能加睡眠和清醒的時間、餓的時間、食量、排泄等,是否有規律而言。有規律性的孩子各種功能較定時定量,很好帶;沒有規律性的孩子則無法預測、較亂。
3.趨避性(approach or withdrawal):指孩子初次接觸新的人、物、食物、情況、場所時,所表現的態度是接受或退縮。易接受的孩子對新的東西較不排斥,也較不怕生,退縮的孩子則相反。
4.適應度(adaptability):與趨避性不同,是指不論孩子第一次遇到新事物、人、環境所表現的是「接受」或「退縮」,接下來都要面對一連串適應這事物、情況的過程。適應度高的孩子,即使第一、二次不接受新事物,幾次之後,卻可以很喜歡了;而適應度低的孩子,常要經過很久的時間才能接受新環境、情況,有的甚至一直都無法接受,所以要讓他改變習慣、換新環境、或適應團體生活都較困難。
5.反應強度(intensity of reaction):指反應的激烈程度。反應強度大的孩子生氣或飢餓,時常是大哭小叫,兩腳亂蹦,高興時則大聲笑叫,手舞足蹈,反應明顯;反應強度小的孩子不高興時可能小聲哭泣,或只嗯嗯哼哼抗議,或只消極的不合作,高興時也常只微微笑笑,情緒反應較不明顯,常被認為「脾氣很好」。
6.情緒本質(auaility of mood):指孩子在一天中所表現的情緒,屬於快樂、有善、和悅等正向感情與屬於不快樂、不友善、不 和睦等負向感情的比例。正向情緒的孩子可能整天都心情愉快、笑咪咪的;負向情緒的孩子則可能較不愛笑,苦瓜臉、不友善、愛哭……。
7.注意力分散度(distractability):指孩子是否易受外界刺激的干擾而改變正在進行的活動。注意力分散度即是指容易分心,反之則是指不易分心。
8.堅持度(persistence and attention span):指孩子正在做某件事而遭遇困難、阻礙、挫折時,繼續再維持原活動或努力下去的傾向。堅持度高的孩子固執,不怕阻礙,肯一試再試,想要什麼非要得到不可;堅持度底的孩子較好哄說,稍遇阻礙、責罵即放棄。
9.反應閥(threshold of responsiveness):指要使孩子產生某項反應所需的刺激量。反應閥低的孩子較敏感,有的是對聲音,有的是對光線,有的是對觸覺或味覺……,稍有改變他就知道;反應閥高的孩子則較不敏感。這些先天的氣質無所謂好壞,而且正反之間各有利弊,例如:堅持度高的孩子在學習方面可能有利,他較會一試再試,努力克服困難直到學會為止,但也相當頑固,不易聽人勸,常讓父母傷腦筋;堅持度低則較隨和,好講話,但也易怕挫折而放棄。又如活動量大的孩子整天動個不停,東爬西跳,易生危險,照顧他的人也很辛苦,但活潑有朝氣;而活動量小的孩子安靜規矩,帶的人較輕鬆,但也可能覺得缺乏朝氣,就曾經有位母親抱怨他的孩子實在太不愛動,太安靜了,以致於孩子生病時也不易察覺出來,而十分不安。但是,因為某些特質在與人建立關係,適應社會或學習會有不利的影響(如:注意力易分散,規律性太差,適應度太低,退縮、情緒負向……),而造成父母教養的困擾,孩子本身心理發展障礙,或天賦潛能無法發揮出來,實在可惜。當然,父母本身的個性及對孩子的期待也是孩子心理發展過程中相當重要的影響因素。例如:有些孩子很好動,發起脾氣很激烈,但若父母同樣外向或者很欣賞他的「有個性」,則彼此關係的建立是較沒有問題,只是日後進入團體、社會時適應怕有障礙;又如孩子若個性斯文,慢吞吞的,碰上性情急、講究效率的父母,則彼此都痛苦。所以,父母對孩子的「了解」及「接納」是幫助孩子正常心理發展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它能減低特殊氣質兒童產生親子關係障礙的機會。
  對孩子「氣質」的了解,是父母在教養子女時非常重要的工作,應該從孩子出來後的第一天作起;並且也要了解:何種氣質應該用何種態度、方法來教養最適當。下次我們將介紹氣質如何評估、不同氣質的典型及適當的教養方式。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兒童發展評估療育中心
關心您
94.11


本文資訊,您覺得? 滿意 普通 不滿意
Apycom jQuery Men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