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回到衛教專區

父母親如何增加幼兒的挫折忍受力

幼兒的挫折忍受度和幼兒的先天氣質有關,亦就是幼兒應對困難的能力,挫折忍受度佳的孩子,對事情的處理較有彈性,亦有較好的適應能力。下列幾個方法可以增進幼兒的挫折忍受度:


第一、對幼兒設定合理的目標:
請父母親不要只看結果,因為每個兒童的氣質與能力皆不同,要重視兒童達到目標的過程及步驟而予以肯定。舉例來說:幼兒一不順意就大哭大叫,可以等幼兒稍冷靜後,示範較佳表達方式並且預告一個步驟後就可以滿足其需求!依照幼兒狀況不同要求步驟也不同!


第二、幫助兒童學習如何經歷悲傷經驗:
若父母親離婚,應由父母親親自說明,當下同理幼兒的需求外,也請幼兒說出自己的害怕與擔心,並強調不是幼兒造成他們離婚的,父母親離婚後依然可以見到面的。


第三、協助兒童正向的觀點看待生活中的壓力事件:
與兒童一起討論比賽輸了,對自己的正向影響是什麼及學習面對問題。
例如:幼兒了解自己若比賽輸了,通常是自己未觀察他人怎麼做?若別人在比賽時可以觀察失敗的原因,讓自己避免犯同樣的錯誤。


第四、在扮演情境下,父母親像教練般教導兒童掌握壓力的策略:
利用玩偶或角色扮演遊戲,協助幼兒理解在壓力情境,並演練適當的反應。


第五、讓兒童了解他們也有自我控制力,在壓力下可以學習“自我喊話”:
幼兒雖不能控制自己感受,但是可以控制他們的行為,告訴自己可以做到某些事。


第六、提供兒童機會及時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給予兒童空間與時間,讓他們有機會去犯錯、練習,可以提升幼兒獨立性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父母親常有的迷思


第一、兒童是壓力的來源嗎:
有些家庭在處於多重壓力(如婚姻、經濟)狀態下,會以指責兒童當作宣洩的出口,自己的價值觀處於混亂的狀況,而使兒童成為代罪羔羊,這些行為都對兒童發展有不良影響


第二、是否要給予兒童自由選擇權:
沒有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情況下隨心所欲,所有的事情都是有限制的!建議可以在幼兒可以負責的範圍內給予選擇權,例如選衣服,安排遊戲活動;但亦要教導幼兒需適度遵守社會規範。


第三、對於兒童的問題行為應選擇忽略嗎:
有些幼兒因為父母親離婚等壓力事件,出現了行為問題,但不可以因為如此,就對幼兒的行為做出輕描淡寫的回應,仍然要對幼兒的行為做出真實的回饋。若兒童的行為,有明顯引人注意的意圖,可以適時的予以忽略。  


文獻參考:Guiding children’s social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 (2012)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兒童發展評估療育中心
關心您

本文資訊,您覺得? 滿意 普通 不滿意
Apycom jQuery Men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