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加強口語前期嬰幼兒的溝通及語言能力

家長多半很在意孩子是不是會說話,但卻忽略了說話前該發展出來的溝通能力。正常的嬰兒即使還不會說話,但亦能和人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孩子的發展是循序漸進的,每一步都需要練習【說話並非大人所想像的那麼容易!】,這些肢體溝通的技巧,是奠定日後語言能力的基礎,因此任何幼兒皆應先學會此基本技巧。而嬰幼兒主要的生活環境就是家裡(尤其在幼兒未入托兒所或幼稚園之前),故利用日常生活情境隨機教學,是最好、最方便的方法。
◎每個嬰幼兒都是有溝通能力的
嬰兒自出生後便會盡其所能來表達其需求,父母應先學習觀察自己孩子的行為,嘗試暸解其溝通意圖,說不定您的孩子一直在向您示意,卻因未得到父母的鼓勵,而越來越不愛表達!家長可參考下表來暸解孩子的溝通行為:

發展年齡

行為內涵

溝通行為舉例

發展年齡

發聲能力

0-6

以反射性的行為表示內在狀態

哭、身體姿勢改變、表情

0-3

哭、笑、喉部的咕嚕聲

3-6

類似ㄚ、ㄧ、ㄨ、ㄝ、ㄛ的聲音

6-8

有目的性的行為,但主要不是溝通用的,不針對人來表達

伸手拿物、眼睛盯東西看

6-10

/ㄅㄚㄅㄚ/、ㄉㄚㄉㄚ/之類的牙牙學語聲(但無特定意義)

8-10

有意圖的溝通行為,通常有身體接觸,使用在熟人上

推開、拉人

10-12

使用一般的手勢或聲音,意圖影響他人

視線交換、揮手再見、搖頭

10-14

如說"爸爸、媽媽"(有特定意義)

12月之後

有限的使用具個人特殊性的符號,限於此時此地的情境,仍須依賴手勢與聲音

符號:如語言

10-18

很像真的在說話的一大串語音,但無法辨識真正的詞彙為何

 
◎家長應避免不良的溝通行為
溝通應該是雙向的,但成人常會以自己的方式來和孩子互動,而變成一人唱獨腳戲的狀況。以上先提醒父母應避免出現下列行為:
◆未獲得孩子的注意就開始溝通。
◆說太長的句子,遠超過孩子的理解能力。
◆只接受孩子的特殊溝通方式,未嘗試將其方式調整成較為通用的模式。
◆太短暫而單向的溝通,缺乏輪流的互動關係。
◆認為孩子非得「用說的」不可,而忽略其他溝通訊息。
◆說話速度太快,孩子來不及聽清楚或反應。
 
◎製造溝通機會
有的家長將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孩子不需發出任何溝通訊號,家長即主動提供孩子所需,這樣雖然方便,卻也養成幼兒「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幾乎不需要溝通或說話!因此家長應調整自己的行為,先製照機會讓孩子想溝通,然後依其能力教導幼兒可學會的溝通技巧(可參考發展順序)。以下的例子僅供參考,家長可自己隨意變化:
◆打招呼:遇見孩子時,等著孩子先打招呼。五秒鐘後若無反應,成人主動招呼孩子。
◆要求行動:成人先開始一個有趣的遊戲或動作(如:吹泡泡給孩子看),引起孩子的興趣後停下來等待。
◆要求協助:啟動發條玩具,當玩具停止後拿給孩子。/當孩子正在看時,將一個可愛的東西放在透明罐內(孩子自己無法打開),然後把罐子放在孩子面前。
◆要求東西:大人自己吃一樣好吃的東西,但沒有分一個給孩子。
 
◎多玩發聲遊戲
當生活中有很多溝通的機會時,孩子也會自然地以聲音來表達,此時期發聲技巧也會隨之成熟。但若嬰幼兒的發聲頻率很低,多半安靜地玩時,家長可安排下列活動,以促進孩子的發聲能力。切記:孩子並非開口就能說話,不要一味地教說話,而忘了基礎的發聲遊戲!
◆多玩大動作遊戲:藉由自然的換氣動作,帶動不自主的發聲行為。
◆口腔動作遊戲:如玩嘴巴(親嘴拜拜)、舌頭(伸出口外動一動)、鼓漲臉頰、吸氣、吹氣(先放進口中吹→再離開嘴巴吹)…等。
◆擬聲遊戲:如玩車子時發"ㄅㄨ~"、玩飛機時發"~"、模仿動物的叫聲…等。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兒童發展評估療育中心
關心您

本文資訊,您覺得? 滿意 普通 不滿意
Apycom jQuery Men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