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療轉銜做得好,親師溝通沒煩惱」
106.11
小明媽媽帶小明等待職能療育課時,遠遠的看到我就著急的對我訴苦:「我很擔心小孩進小一以後功課超級多,他那麼容易分心,寫不完怎麼辦?」;旁邊候診的小美媽媽聽到後跟著附和:「對阿我家小美的老師要她試試看不吃藥(利他能),我也超煩的...」;「治療師~妳可以給我一些建議我家孩子到底該不該辦理緩讀啊?我看那個阿宏辦了緩讀,好像不錯耶...」、「治療師~我不想告訴幼稚園老師孩子有在上療育課,我怕這樣老師會給他標籤耶...」阿俊、小雄的爸爸媽媽也跟著說出自己的煩惱。隨著時間過去,牙牙學語,蹣跚學步的孩子總有一天會來到學齡,面對新的生活適應情境,特殊需求兒童家長感受到的壓力往往比孩子本身來的更多。以下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兒童發展評估療育中心提供一些建議供家長們參考,為進入校園生活後的親師溝通做好充足的準備。
入學前:這個階段家長應持續訓練孩子獨立生活的職能技巧,預備好孩子生活自理的能力。如:自己進食、自己穿衣褲鞋襪、自己刷牙、大小便後會自己清潔乾淨、維護馬桶清潔、自己整理書包、自己上學...等。以平常心對待孩子,學習放手,在家鼓勵孩子學習做家事,可以提供身體協調、動作計畫、認知能力、專注力、肌耐力...的絕佳練習機會,未來入校後老師也可配合鼓勵,學習效果會加倍。在此發展階段,家長要以身作則,引導家中孩子培養動靜分明,規律作息的好習慣。平時抽空專心聆聽孩子的發言,提供孩子正向的意見回饋,多給予孩子具體的稱讚(舉例:多稱讚孩子的努力,而不是只注意到孩子還沒有做到哪些部分;避免用一些抽象的稱讚語像是你真乖、你好棒,而要把具體的描述出孩子的好表現)。熟能生巧,孩子能獨立把自己打理好,就是為學校生活能力奠定穩固的基礎。凡事預作準備,舉例:入小學前詢問各區的「早期療育社區資源中心」就近取得就學資訊;提早思考並準備孩子的相關診斷證明資料,列出孩子的需求,在安置鑑定會議上提出,供老師開學前提前做好相關準備(如:提供教育計畫說明想要緩讀的原因、申請須用輔具以及教助員協助時數、提供治療師評估報告證明孩子的手功能程度供老師調整作業量、提供診斷書說明服藥的必要性...),當孩子有狀況被其他家長抱怨或投訴時,學校老師便可以當孩子的後盾。
上學後:面對孩子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學校老師,家長口氣態度很重要,需要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再處理事情。家長的EQ好能為孩子贏得好印象。避免興師問罪,尊重教師專業,以同理心多稱讚老師,用請教老師的方式誠懇地詢問,以退為進,表達友善和感謝是親師溝通的不二法門。舉例:「老師辛苦您了,這幾天孩子不太乖...」「老師不知道可不可以...這樣做您覺得可不可以?...」。若老師無法處理孩子的狀況,建議再請教學校裡的輔導老師,分享目前孩子在班級上的情況,輔導老師皆有修過特教學分,比普通班級老師更加了解孩子的發展可能遇到的困擾。反觀自己—家長要以平常心走進校園,不要對老師避而不見,善用平時見面和學校活動機會(生日會、校慶運動會、親師座談會、家長日),了解老師的班級經營風格和班規。可自薦擔任愛心家長、導護家長...等,參與留校活動協助老師,提供資源、人力。一來可以觀察孩子,一來可以增進親師關係(但注意是「參與」而不是「干預」)。也可協助老師的校外教學,如:一起參與校外教學。樂於分享家中資源,如:超大甲蟲,帶去學校給全班看。運用同理心思考:「我對別人的孩子好,別人也會對我的孩子好」。促進班級共融風氣。孩子入學時及平時放假過後,家長宜主動與老師定期溝通,可用文字(寫聯絡簿或紙條)言簡意賅的分享在教養孩子時有效以及無效的方法。在家孩子有好的表現或是缺點,可以請孩子擔任小郵差幫忙傳信給老師幫忙稱讚或勸導(較大的孩子不喜歡家長對老師說自己的壞話,措辭要斟酌)。溝通不來的,才當面找老師。避免在老師正忙碌的時候,如放學或晨會時找老師面談,建議以電話先詢問老師方便談話的時間,較有效率和有禮貌。
放輕鬆:看待生活中的大小事情不必事事緊張,保持幽默感,以從容沈著的態度面對突發事件,事情會應對處理的比較好。不要和老師起正面衝突,以免受苦的變成孩子—轉校的程序耗時費神(需要家長明確指出為何原校不適合孩子繼續就學,後續會由地方政府的教育局特教資源中心接手處理)。家長要信任老師會為了孩子的學習而努力。可以主動肯定稱讚老師的表現或作為,舉例:「謝謝老師派小幫手帶孩子下課時間出去玩」。要把孩子放在「班級是一個整體」的概念裡去思考老師的感受(老師不是只要處理一個孩子的狀況,可能必須同時處理班上好幾位特殊需求學生的狀況)。若對老師的作為不理解,要給自己等待的時間,不要匆促下判斷,設定適當的討論時間和老師交換意見和溝通,說出自己的想法,可徵詢早療專業的意見,親師一起討論出後續的學習計畫。
不孤單:切記:家長和老師是一起幫助孩子的夥伴關係而非對立關係。孩子在校如果出現許多狀況,須跨單位專業人員協助,可再諮詢早療相關專業人員(如:兒童心智科醫師、學校職能治療師、學校物理治療師、諮商心理師、特教巡迴輔導老師、社工師...等),與親師一同處理。走出治療室後,孩子面對的是多采多姿的小社會,遇到挑戰和感受到緊張都是正常的。家長願意和老師互相溝通交流彼此的意見想法,將會是孩子最棒的溝通榜樣!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兒童發展評估療育中心
職能治療關心您